第三卷 第十二章 英雄 (一)-《《明》》
第(2/3)页
“可如今大明无暇东顾。怎么处理这个港口,本是日本内政”!今川贞世抬起头,迷惑地看了空界一眼。他心中打的正是取消界港自治的主意,但出乎他的预料,这个建议受到很多人的反对,甚至他的一些心腹幕僚,都明确的劝他不可收复界港。
各地大名在界港有投资。今川贞世明白,所以也做出了让步,界港收回后,他保证不会增加贵族们的税务。但从收到的反馈来看,他的让步效果不大。
“那是我们唯一可以看到外边世界的地方,就像日本的眼睛。如果你收回了他,等于自己蒙上了双眼”,空界和尚冷冷地点了一句,打碎了今川贞世的梦想。
“那我们怎么办,请大师指点”。今川贞世楞了一下,想了想,觉得足利义满说得有道理,自己收回界港的设想,的确有些操之过急。
“中国占据的土地太大。日本占据的土地太小。如果日本想与中国比肩,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在西边的大陆上找到立足点,这话,不知你是否听说过”?足利义满笑着问道,仿佛想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,笑容看起来十分诡秘。
整个禅房都阴暗起来,流云从天空飞过,刚巧遮住窗口的日光。
“可中国太强大了,虽然眼下他在内战中”,今川贞世显然也知道武士之间流传的,关于中国和日本的预言。日本自唐朝开始,就仰慕中国文化,每年派遣留学者无数。此后数百年,无论是在中国软弱时趁火打劫,还是在中国强大时虚张声势,骨子里,日本武士们巴不得日本的位置和中国对调一下。让日本占据大陆,成为中国。让中国来到小岛,成为日本。
“那个国家不怕鲸吞,但是怕蚕食。他们的内争一天不终止,就一天无力东顾。你真的想经略天下,我建议从虾夷或硫球着手。这两地都很富庶,得来的物资足以平息国内的怒火”,足利义满盯着茶杯,目光落在沸水中起伏的茶叶上,口中的话低低如梦呓,“眼下虾夷和硫球都承认大明的朝廷为宗主。如果你打着北方盟友的旗号讨伐他们,估计不会有人和你为难。”
“可大明统一后呢”?一个幕僚谨慎地出言询问,当年大明和日本之战他经历过,噩梦一般的场面至今还印在脑海里。
“上策,破坏大明的统一,让他的内乱永远持续下去。”足利义满依旧没有抬头,放下屠刀的慈悲模样又被满身的杀气所取代,“如果做不到这一点,那就在其统一后,尽快向其表示臣服,反正日本也好,硫球、虾夷也罢,都是属国,他们不会为了一个藩属和另一个藩属动手。”
“然后呢”?今川贞世挺直身子,虚心求教。姜还是老的辣,足利义满说的这一条计策,比强行收复界港好多了。至少麾下那些大名们不会反对,战争胜利又能满足国内百姓的虚荣心,压下民间对今川幕府的反对声。
“然后,然后估计就不是你我这个时代的事了,后人,他们自然有后人的办法。或忍耐,或寻找别的机会,反正日本的出路在陆地上,而不是海岛”!足利义满轻轻地说了一句,捧起佛经,转身从后门走了出去。
后院的诵经声已然开始,木鱼,梵唱,香烟,衬托出一派祥和景象。几缕晨风从门口吹进来,将香灰顺着义满的脚下吹起。飘飘的僧袍,飞舞的胡须,仿佛空界和尚已经凌空飞渡。
“师兄让我代他送客,诸位大人请”,小和尚周健双手合什。对着今川贞世等人深施一礼。
“走吧,我们今天打扰大师太多”,今川贞世从蒲团上站起来,带领着心腹走出禅房,来到大门口,临别。转身看了看小和尚,笑着问道:“小施主,你俗家的名字是什么”?
几个心腹武士的目光轻轻地落在门口的刀剑上,脸上依然带着笑容,眼睛中却杀机咋现。
小和尚伸手摸了摸自己的光头,不好意思地回答道:“我没有俗家名字。空界师兄说我自幼就在寺院里长大,天生是个和尚。”
“喔”,今川贞世点点头,转身走下台阶。刚刚扫过的石径上,数瓣落花被他的脚步带起,借着风力飞向空中。
“欲从色界返空界,姑且短暂做一休。暴雨倾盆任它下,狂风卷地任他吹”,一个游历高僧跟在小和尚周健身后,拍拍他的小脑袋,爱怜的说道。
今川将军听到了这几句偈詩,脚步停了停,摇摇头,快速走向了战马。
“大师,这几句偈很高深啊”,小和尚笑着抬头称赞。
“是啊。你与佛有缘,但安国寺非你修行之所,你愿意随我去修行,以成正果吗”?老和尚笑着询问。
“我乐修行,不再乎成正果”。小和尚周健一脸天真地回答。
老和尚如遭棒喝,楞于当场。至于今川贞世等人远去的马蹄声,反而不闻了。过了好久,笑了笑,整顿衣衫,对着小和尚周健躬身施礼,“多谢和尚指点”!
“我,指点过你什么”,小和尚挠着光头问,无邪的笑容和墙壁上彩绘的罗汉相映成趣。
寺内寺外,是两个世界。有人不在乎成正果,却行若佛子。有人一手持经,一手托钵,双眼却盯着万丈红尘。
木鱼声声,声声催人老。
姚广孝在蒲团上如坐针毡。手中的木鱼好几次敲到了自己的腿上,疼得他呲牙咧嘴。营帐外站岗的士兵不敢理睬这个疯和尚,自从今天早上开始,这老家伙就像被人踩了尾巴一般,一有风吹草动就跳起来,弄得大伙跟着神经紧张。
约定的时间早已经过去了,陈亨的信鸽还没飞回来。一同举事的将军们不知道各自准备得如何,走了后就再无回音。
“这帮目中无人的家伙,以后让你们知道我的厉害”,姚广孝肚子里诋毁着诸位将军,隐隐感觉到大事不妙。
陈亨并不是他的唯一寄托,前前后后,他一共布置了三道陷阱,随便哪一道陷阱成功,都可以让武安国断送性命。但至今为止,没有一路杀手前来报捷,武安国和各路杀手们的身影,就像草尖露珠一般,在路上消失了。
姚广孝和武安国没有任何私仇,甚至,武安国的在北平推行的政策曾经使年少时的姚广孝从中受益。但在姚广孝眼中,武安国必须死,否则就是阻挡在他名利路上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。
武安国如果想当皇帝,姚广孝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去追随。凭借自己的才智,姚广孝认为在武安国麾下,他照样能博得不世功名。但武安国不想当皇帝,并且阻挡在他人迈向皇权路上,所以武安国必须让路。因为他挡住的不仅仅是燕王的帝王之位,还挡住了无数伸向功名富贵的手。
至于燕王朱棣那里,姚广孝倒不怕没有交待。杀了武安国后,无论朱棣如何解释,都不会有人相信他与刺杀行动无关。他的唯一选择就是接受即成的事实,带领军官们去用武力统一天下。
从几次试探中得出的结论,姚广孝甚至认为燕王朱棣默认了自己的行动。之所以没有亲自出面,是由于要得到一个明君形象。就像当年的赵匡胤,在陈桥按兵不动,其实送皇袍的和被披上皇袍的人彼此都心照不宣。要不然,为什么没见他把穿到身上的皇袍脱下来。
姚广孝也不怕燕王杀自己灭口,那样做,会寒了拥戴者的心。况且他只是幕后策划,不是具体实施者。牺牲品肯定有的,但不是姚大师。念了这么多年佛经,姚广孝知道,自己更了解的是帝王之术。
所谓帝王之术。关键是厚黑二字。对于政治上的敌手,最好的办法是直接消灭,不给自己留下麻烦。自汉高祖之后,无论流氓当上了皇帝,还是皇帝本身就是流氓。反正拿别人和自己都不当人看,是成功者的不二法门。至于为达到目的所做出的承诺,能骗一时是一时,反正掌握了权力后,顶多再将追随者当中记忆太好的人杀一批。
这是数千年的惯性,武安国妄图推翻这些历史铁律。不是螳臂当车,自不量力么。
郭璞的疏忽,武安国的大度,让姚广孝对自己的行动把握十足。也许,上天要借他姚广孝的手完成这个使命,上应天意。下顺“民”心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