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2章:走哪条路-《一枪刺回大唐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除了每天必须找到清洁的水源,人马饮用之外,宋通再命令众人把随身水囊,以及预备给驼马饮用的水囊,务必灌满。

    为了防止迷失路线方向,宋通更要求众人不得随意饮用水囊里的水,以备不时之需。

    再过了几天,行军抵达了白亭戍堡。

    一片广阔的水域,在炽热的阳光下反射着刺眼的波光。

    站在这片水域,陈晖拿着地图说:“将军,这里已是马城河的下游地带,也称作白亭水。这片湖泽就是白亭海,相较地图上标示的区域,也小了许多。”

    这里,也是猪野泽的一部分。

    群山环保的洼地,形成了猪野泽。这里自古,有一万多平方公里的水面。汉武帝派兵收复河西走廊,而在此驻军达七万余人。

    人多了,自然就会砍柴生火、开垦农田。这对于降水很少,只靠马城河来补充水源的猪野泽而言,无疑是个灾难。

    这里的人口,随着戍边的兵将数量不断增多而增长。

    目前的大唐,在此周边戍守、开垦的人员数量,已经达到了二十万人以上。

    毫无疑问。大碛的不断扩大,以及风沙的不断增多,与这么多人口并不在意环境,有极大的关系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对周边环境的更大破坏,就来自于大唐与北方诸族的相互争斗。

    北方的诸族都是骑兵,大唐现在也很重视马政,但兵士能够得到战马的比例,大致也是三分之一左右。

    因此,在作战的机动性上,唐兵肯定比不过大漠蛮族。

    可蛮族的骑兵再凶悍,也有与之伴随而生的先天缺陷。那就是他们每人一匹,甚至每人两三匹的战马,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草。

    水源还好说,因为战马的奔驰速度快,蛮族也大致知道在附近何处可以找到水源。

    光喝水,是填不饱战马的肚子的。每匹战马,每天需要消耗百十斤草料。这一点,就成了唐兵与蛮族较量的重点了。

    焚烧草原,增加进攻方后勤难度,这在长期以来都是唐军的专利。

    每到秋防,唐兵就主动焚烧唐境内的草原。这是因为蛮族大多会在天气冷了的时候,前来唐境掳掠——战马在这个时候不易生病,而蛮族本来久居大漠,也不怕冷。

    唐兵却恰恰相反:没有足够的皮裘衣装。用绵袍御寒,毕竟不能抵敌皮裘的暖和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