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-33 灞桥显祥瑞-《武林帝国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大周天佑二十四年深秋的一天,风和日丽,万里无云,长安城东‘门’大开,一队人马浩浩‘荡’‘荡’开了出来,直奔二十五里外的灞桥而去。

    灞桥横在灞水之上,也算是长安的一处名胜了,选择这里作为受降地点也是经过一番考量的,这里地势开阔,适合进行大规模的仪式。

    红旗猎猎,军威森严,灞桥东侧,整整一万汉军肃然排列,三千骑兵,七千步兵,庞大的军阵,枪如林,人如墙,这么多的人,竟然鸦雀无声,只有偶尔的马嘶和呜呜的风声。

    一杆五丈高的大纛迎风飘扬,上面绣着一个硕大的“汉”字,离得老远就能看见,从长安城出来的这些人,心惊胆战惴惴不安,看到如此森严的军队,都禁不住大吃一惊。

    这是造反的农民们?分明就是训练有素的‘精’锐!上万人马都能排的这么整齐,肯定是经过千锤百炼的,官员们都是见过世面的人,即便不懂行伍,也略知道些道理,和这样的军队作战,没有胜利的可能。

    他们却不知道,此时元封麾下的军队,已经整合了原先编练的陕西新军,这些当兵的光练队列了,排队自然严整,他们吃谁的粮听谁的话,长官让干啥就干啥,绝不胡思‘乱’想,是最纯粹的军队。

    两边的人隔着灞桥站定,元封一身红袍,胯下雪白的大宛马,‘精’神抖擞,真有龙凤之姿,身后正是那杆大纛旗,十六个膀大腰圆的护旗兵站在一旁,一手叉腰,一手握着长矛,威风凛凛,然后是三十二个旗手,每人手中一面两丈高的红旗,红旗猎猎,映着太阳,红光一片。

    再后面是二百名骑兵,每人手中的长矛顶端都飘舞着红‘色’的绸带,风一吹,飒飒作响,元封很擅长营造气氛,这队列,这红旗,都在深深地震慑着对面的官员们,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的臣服。

    范良臣一身大礼服,下了车,从随从手中拿过一个朱漆托盘,上面摆着的是自己陕甘总督的印信,双方已经约定,用这种献印的方式来宣告归顺。

    范良臣捧着印信走上了灞桥,那边元封也单人独骑上了灞桥,范良臣跪下将印信高高举起,元封骗‘腿’下马,双手接过了印信。

    忽然有人大喊道:“看,河里有龙!”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