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七十七章 大道无象-《极道之上》
第(3/3)页
无大无细,非大非细,即大即细。浩然气,至大至刚,充塞于天地之间。
无名之璞,至隐至微,藏于寰宇之际。得之则生,失之则死。要皆自无而有,由微而著。盖以微者其原,而大者其委。与其言大以明道,不如言细以显道。
道曰大道,其实无极而太极也。无形之形,无状之状,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,即人心中蔼然一片仁慈。虽至顽至劣之夫,亦不泯仁慈之性。
真阳发生,气机充壮,方可进火行工。
修行之道,进行则常,退后则灾。如天之运行不息,水之流行不停,始克蒸蒸日上。若时作时辍,一暴十寒,则是进寸而退尺,功少而过多,终身必无成功矣。若此者,由不知归根复命之道乃日用常行之道,不可以智计取,不可以作为得;惟逆修行之道,顺运自然,学如不学,功而无功,相因而造,顺势而前,无少阻滞,无一把持,行所无事而已。
静中观喜怒哀乐未发气象,此未发时不闻不睹,戒慎恐惧,自然性定神清,方见本来面目。然后人欲易净,天理复明。古圣贤大能,皆以此为第一步工夫。但始须守乎勉然之中,终则纯乎自然之中。
"中"字为之宗,为之君。即以凝神调息为主,然后回观本窍,心无其心,气无其气,乃得心平气和。心平则神始凝,气和则息始调。其要只在心平二字。心不起波谓之平,能执其中谓之平;平即在此中也。心在此中即是玄关一窍。到得神气相依,玄关之体已立,此为大道根源,修行本始。
以整以暇,勿助勿忘。有要归无,无又生有。至有无不立,方合天然道体。
慧照之知,是为上等;若矫情之知,实为大患。惟以强知之患为患,是以无患。古人之得免于患者,常以此患为患,所以无患。
无狭所居,其所居者必大。无厌所生,其所生者必长。虽然,用工之际,元神识神,不可不知。夫人受气之初,自父母交泰之时,结成一点黍珠,此时,只有一团太和之气,并无一点知识。然而至神至妙,极奇尽变,作出天下无穷事业出来,都由此一点含灵之气之神,从无知无识而有知有识,从无作无为而有作有为,莫非由此而始。此时天人一理,物我同源,体用兼赅,显微无间,故曰"元神",既是魂魄也。
远处朦胧如幻亦真的殿宇寂静无声,地母好像已经睡着了一般。
琦儿亦是盘膝静坐在阿浪的身旁,微闭双目,面含微笑,聆听着他所说的每一句话。
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