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首先,他不急着烧红钢锉,而是慢条斯理做准备。 他让周铁牛找来耐火土、粗盐和木炭粉,三者混合加水,和成一团黑泥。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中,他均匀地将这黑泥薄薄涂抹在钢锉的刀刃和刀背上。 这是古法“包钢”和防脱碳的简化工艺,能让刀刃淬火更硬、刀背更韧。可在七十年代的众人看来,这活像某种神秘仪式。 其次,他判断火候的方式更是奇特。 老孙头靠几十年经验看火光颜色,王铁山却多了个谁也看不懂的步骤。 他用细长铁杆绑上一小块磁铁。刀坯加热时,他不时将磁铁凑近通红的钢坯。起初磁铁总被牢牢吸住。 可当温度攀升到某个临界点,磁铁猛地失去了吸力! 就是现在! 王铁山眼神一凝,闪电般取出刀坯! 他利用的是钢材的“居里点”原理——温度达到770°C时,钢材内部结构改变,会失去磁性。 这个点,就是淬火最佳时机!远比肉眼精准! 最让人不解的是淬火。 他不用水,用的是一桶周铁牛从机修车间找来的半旧机油。 他将红得发烫的刀坯,稳稳地、缓缓地浸入那桶黑乎乎的机油里。 没有刺响,没有白气,甚至没有像样的油烟。 整个过程显得平平无奇,甚至有些“无聊”。 两把刀都做好了。外形相差无几,都是锋利的剔骨刀。激动人心的测试开始。 周铁牛亲自扛来一根农场屠宰房的水牛大腿骨,骨头比成人胳膊还粗。 “规矩很简单,”周铁牛说,“对着同一位置砍这牛骨头。谁的刀先断,或者卷刃,就算输!” “我先来!”老孙头当仁不让,对自己淬炼的作品充满信心。他握紧自己的刀,深吸一口气,全力劈下! “咔嚓!”脆响!刀势大力沉,一下砍进骨头好几公分深!众人喝彩! 然而当老孙头费力拔刀时,喝彩声戛然而止。雪亮刀刃上赫然出现一个明显豁口——卷刃了! 轮到王铁山。 他只是平静地拿起刀,走到牛骨旁,对着老孙头砍出的豁口,看似随意地轻轻一挥。没用多大劲,也没惊人声势。 “唰——” 第(1/3)页